Clarivate 百大創新榜 2021  台五企業上榜  與韓並列第三

image_print

權威科研及智權資料庫服務商 ClarivateTM (科睿唯安) 日前發布 2021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 (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 榜單,其中,美國與日本企業機構,總數分別為42、29家遙遙領先,穩坐創新大國,台灣與韓國並列第三,今年上榜台企上升到五家。此外,今年適逢百大創新評選十周年,報告也找出一直在榜上的全球 29 家企業,讓好奇讀者有機會揣摩「創新領航者(Innovation Pioneers)」的樣貌。

百大創新機構企業的評選,主要根據4種指標,涵蓋專利數量、專利影響力、專利申請核准率、全球化程度等面向,具備基本資格的機構企業多達數千家,最終以指標分數綜合排名,得出今年百大創新機構名單。

舉例來說,專利「數量」遴選標準,為近5年取得專利總數超過 100 件,且有紀錄的專利總數要大於 500 個(more than 500 in the 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 (DWPI™) in total, over any time period);「影響力」關乎相關專利的引證次數,屏除內部引證的投機性,以外部引證次數做為更加客觀的指標;「核准率」指同樣5年期間專利申請案的核准率,反映各機構對於申請案重視程度;而「全球化」則是評估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等地區擁有的專利數量,以反映各機構對於發明創新的重視、以及專利取得後的商業實施軌跡。

對比 2020年名單,今年變動的機構有12間之多。掉出榜外的不乏杜邦、宏達電、默克藥廠、卡巴斯基、奧林巴斯等大廠;取而代之機構有3間是再次入榜,另外9間則是首次入榜。完整名單詳見《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 2021 Report》 。

台灣機構企業上榜數  追平韓國

百大榜上五家台灣機構包括已經5年上榜的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4 年進榜的鴻海科技集團(Foxconn)、3度進榜的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而華碩電腦(ASUS)和金寶電子(Kinpo Electronics),後兩者是首次擠進百大,而工研院則是亞洲表現最強的研究機構。

在報告公開資訊有限的情況下,我們進一步觀察上榜台廠的近期有關發展,品牌系統廠華碩、電子代工龍頭鴻海、全球筆電代工霸主廣達及電子代工老牌金寶,近來四者皆有明顯跨出業務舒適圈進行布局的動作:

  • 華碩電競筆電本業在2020年坐上全球銷售龍頭,根據近期產業報告<專利檢索中心-5G小型基地台之專利佈局分析>,其實在 5G 標準必要專利的布局上,專利件數已經比宏達電、聯發科、工研院加起來還要多。
  • 鴻海則是從看家的連接器切入電動車產業乃至車輛整體,成功打入電動車供應鏈,且有消息指出,至2月24日為止,從鴻海已經拿下六家車廠的盟約。
  • 擁有硬體與雲端優勢的廣達,疫情刺激凸顯智慧醫療等 5G 應用技術的重要性,從醫療影像辨識到AI診斷,最後到整體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廣達已與中華電信、國泰醫院、奇美醫學中心以及台中榮總分別簽署了智慧醫療的合作備忘錄,後續表現也值得各界期待。
  • 向來專注電子代工的金寶,近來除了成功打入 SpaceX 的供應鏈、積極進入5G 毫米波通訊領域外,進軍 3D 列印的動作的布局也在進行當中。

顯然,評鑑上榜的台灣企業在創新腳步均是相當積極。

百大創新指標  遺珠之憾

讀者可能好奇,技術與產能皆領先全球同業的 TSMC (台積電)及 MediaTek (聯發科) 並未進榜。2013年曾經入榜的台積電,2015-2017年上榜的聯發科,近年仍未被納入創新百大榜單。由此可見,評鑑條件與企業佈局未能同調時,實力強勁的國際企業仍可能成為遺珠之憾。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zh/illustrations/new-year-s-day-year-business-plan-5848450/

M1立大功   安謀首進榜   

2020年是安謀發光發熱的一年,蘋果在年末發表的MacBook,搭載的M1處理器即採用了Arm架構。根據蘋果公布的數據,M1 效能跑分甚至要優於Intel的i9處理器。這意謂著,以往因為低功耗被運用在移動裝置的Arm架構,以及因為高效能被運用PC端的x86架構,彼此間的平衡即將要被打破了。憑藉著如此的表現,安謀成為了第一家入選百大的創新的英國公司。

另一方面,原本卡巴斯基是2020年唯一入選的俄羅斯公司,卻在今年掉出榜外。由安謀代表的英國取代俄羅斯成為榜內的新興國家。有趣的是,卡巴斯基的老對手-諾頓卻是連續十年入圍的頂級機構。

華為雖因為種種的政治因素,在實體業務上難伸拳腳,但其5G專利還是有著難以撼動的地位,6次入選是僅次於電信巨擘Ericsson與NTT 兩家連續十年入榜的中堅份子。中國電信科學研究院是第一間入選的中國研究機構,其專利除了固有的通訊領域尤其是5G外,在晶片甚至車用領域也多有佈局。雖說是研究機構,但實則為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旗下的有限公司。

對比同為研究機構今年卻掉出榜外的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中國信科亮眼的專利活動,有潛力繼華為之後,在通訊領域再次於國際上掀起另一波瀾。

賽基(Celgene) 加持 BMS回到百大

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Myers Squibb,簡稱BMS)繼2017年後第四度入榜。自從2019年天價收賽基(Celgene) 有關。Celgene 是一間以血液疾病治療聞名的公司。尤其是在多發性骨髓瘤這類罕見的血癌上具有領導地位,旗下藥物Revlimid 就是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主流藥物之一。

2019年必治妥以2.6兆台幣的天價收購賽基(Celgene),讓原本就是癌症藥物大廠的必治妥產品項目馬上翻了一倍,一舉成為了腫瘤與血液領域世界第一的藥廠。去年10月份,看上MyoKardia心血管藥物的必治妥又以130億美金將之收購。得益於此,讓過去多倚重在癌症領域的業務有了更加多元的發展空間。這麼多新血的加入,應能帶動提升整體研發動能,讓必治妥再度排近百大。

十周年焦點    29 個 創新領航者(Innovation Pioneers)

這次十周年榜單報告,特別介紹了連續十年皆在榜上的29家企業,這些被稱為「創新領航者(Innovation Pioneers)」的企業機構,其中包括13家美國企業、10家日本企業及3家韓國企業,整體平均(及近半數)成立時間超過100年,最年輕的企業是 1985年成立的Qualcomm。

這些展現領先創新能力的企業,普遍擁有良好的綜合成長及股價表現,Clarivate 認為應可歸因於「創新文化的隱性價值 (The hidden value of innovation culture)」。

Image by Hippopx Creative Commons Zero – CC0

根據報告內容,觀察其中28間公開交易企業在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間,股價平均成長率是2.5倍,年複合成場率為16%。對比曾經入選但在2013-2014年間掉出榜外的24間公司,1.2倍的股價成長與3%的年複合成長率,創新上持續領先的公司在股價也有更亮眼的表現。有趣的是,同一時間範圍內道瓊工業指數與標準普爾的年複合成長率分別僅有9%與10%。

種種跡象都顯示,企業往後的專利活動都會越來越精打細算。

年度報告第25頁圖表反映了連續十年入選、早期出榜的兩組企業在2010-2019年間的專利活動狀況,顯示兩者都有持續微幅下跌的跡象,近來的專利申請也從以往大手大腳的策略趨於保守。

根據 IAM 報導,全球市調估計,光是2021年一年應繳納的專利年費與維護費就高達80億美金。質量與數量之間的拿捏是衡量專利組合價值的所在,而組合中低質量的專利會拖累組合整體的價值。在企業經費拿捏過程中,將資源從低質量專利中抽出,轉換成高質量專利的支持逐漸變為常見的做法。

因此,從百大創新榜的成員更替,也可以一窺各大創新單位在創新、專利佈局與管理的消長。雖然評鑑條件無法全盤涵蓋所有高創新單位,但能夠持續入榜的單位其創新與專利管理的價值顯然是有過人之處。

參考資料: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