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營業秘密」保護升級:放寬秘密要件 + 擴大究責範圍 +加重民刑責 + 三倍懲罰性賠償

image_print

韓國國會 2018 年 12 月通過 《專利法》修法的同時,也通過《不正競爭防止及營業秘密保護法》修法,除了同步導入懲罰性賠償制度,考量營業秘密所有人提告過程遭遇的實務困境,一併放寬了營業秘密的成立要件、擴大究責範圍、並加重民事與刑事罰則,從而為營業秘密提供更完善保護,尤其是協助中小企業抵禦大型企業的技術掠奪。

《不正競爭防止及營業秘密保護法(Unfair Competition Prevention and Trade Secret Protection Act)》(以下簡稱UCPA)將於 2019 年 7 月 9 日正式生效,相關條款適用於生效後產生的營業秘密侵害案件,不能溯及既往。

現行法律不利於追究洩密責任

韓國政府雖立法禁止未經授權的技術洩漏或竊盜 (unauthorized disclosure or theft of technology) 及創意瞟竊 (theft of ideas)等行為,相關配套法規卻不完整,《專利法》及 UCPA 目前規定,尚不足以提供中小企業充分保護。這次《專利法》修法的部分另闢專文說明,UCPA 修法重點扼要整理如下:

一、放寬營業秘密的成立要件:

UCPA原本規定,營業秘密的成立要件,是營業秘密所有人「已盡合理的努力維持其秘密性(made “reasonable efforts to maintain the secrecy” of the information)」。實務上,對多數中小企業來說,要證明自己「已盡合理努力」其實相當困難,因此修法放寬營業秘密的成立要件,僅要求秘密所有人確實有在管理秘密 (manage the information as secret)。

怎樣才算是管理營業秘密? 實務標準有待日後法院判決加以釐清,但秘密所有人仍須證明資料的「秘密性」(“secrecy” of the information),因此任何人都能取得的(公開)技術、商業或財務資料,都不符合UPCA的秘密標準。

二、擴大竊取營業秘密的究責範圍、加重刑事及民事罰責:

UCPA原本規定,只有三類營業秘密 (theft of trade secrets) 的竊盜行為會遭法辦:(i) 行為目的不正當 (Acquisition for Improper Purposes) ,為了不當獲利、或為了侵害秘密所有人;(ii) 該秘密資料的使用未獲授權 (unauthorized use of a trade secret);以及 (iii) 未經同意地洩漏營業秘密 (unauthorized disclosure of a trade secret)。

UCPA原本對於竊取營業秘密的「竊取 (theft)」一詞認定嚴苛,以至於無法追究有些洩密行為,例如員工離職時帶走的營業秘密,現行法條僅視為資料洩漏,不會構成竊取行為。離職員工私下帶走資料,可能不會視為上述三類違法行為,只能以違反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等 (breach of fiduciary duty) 事由來究責。 

這次修法擴大「竊取」營業秘密的認定範圍,新增加 4 種違法情況: (i)未獲授權下將資料帶離指定區域 (taking information outside of a designated area without authorization);(ii) 拒絕配合雇主要求,歸還或銷毀資訊 refusing to comply with the owner’s request to return or destroy information;(iii) 藉由不當方式取得 (acquisition by improper means);以及 (iv)知道前述任一規定,卻再次獲取或使用所占有的營業秘密。修法同時加重刑事責任、民事罰款上限,整理如下表。

本次修法一併釐清勞雇雙方應該承擔的法律義務:雇員離職時,有義務銷毀或歸還營業秘密;雇主的義務則有兩重:(i) 明確劃定營業秘密可以【流通/帶出】的地點範圍 (clearly designate areas and boundaries, where information can be taken);以及 (ii) 明確地要求雇員繳回、或銷毀秘密資訊 (expressly require employees to either return or destroy trade secrets) ,雇主責任雖然增加,但未來也能更有效追究洩密責任。

三、導入三倍懲罰性賠償

原有相關條款雖規定,營業秘密所有人有權獲得損害賠償,但無論侵權行為出於故意或疏失,法院認定(計算)的賠償金額都一樣,所以有的公司寧可先侵權,在按法院判決賠償,不想循合法途徑,協商支付合理權利金。為了導正這種「先侵權再說」的產業不良習氣,這次修法賦予法院裁量權,一旦確認侵權行為出於故意,最高可科以三倍損害賠償。 
根據韓國《專利法》第128條新增加的第8項及第9項、以及 UCPA 第14條新增加的第6項及第7項,法院決定侵權行為是否出於故意,以及計算懲罰性賠償金額時,需考慮以下 8 個因素:

  • whether an infringer is in a dominant position (superior status);
  • 營業秘密侵害人在業界是否具支配地位;
  • the degree to which an infringer recognized the willfulness of his misconduct or potential damages that a Plaintiff may sustain;
  • 營業秘密侵害人對於自身侵權意圖的認定程度;
  • the scope of damages suffered by a Patentees;
  • 侵害範圍;
  • economic benefits that an infringer obtained as a result of the infringing act;
  • 侵害行為所獲取的經濟利益;
  • the period and frequency of the infringing act;
  • 侵害行為的持續時間及頻率;
  • penalties arising from the infringing act;
  • 侵害行為導致的處罰;
  • the scope of infringer’s assets; and
  • 營業秘密侵害人資產範圍;以及
  • the degree of remedial efforts by an infringer.
  • 營業秘密侵害人的補救措施。

營業秘密所有人未來提告時,可參酌上述重點來提供證據,例如曾經發送的警告信函 (cease and desist letter),或足以確認故意侵害的其他證據。相對的遭指控的侵害方則須提出證據,證明有關行為並非出於故意。

韓國政府這次聯合中小企業創業部、產業通商資源部、專利廳等部會共同修法,主要期望徹底解決中小型及新創企業的研發創新遭大型企業竊取侵害的問題,鼓勵專利權及營業秘密所有人,更多考慮以訴訟方式解決侵權問題。由侵害他人營業秘密之虞的(尤其是大型企業)則建議採取措施,積極預防侵權風險。

參考資料:

發表迴響